何為科技向善?
如何促成科技向善?
——刷新認知,達成共識,重建規則,協同共治。
“我們要刷新關于社會運行、社會秩序和社會治理的認知,順應中國社會的數字化、網絡化和平臺化,盡快實現社會規則的建立從精英共識邁向大眾共識,社會秩序的建立從權威管制邁向多主體共治,社會福利的供給從依賴獨角獸到邁向生態繁榮,進而建立一個人們充分互信的、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數字社會。”邱澤奇表示。
——瞄準痛點,做好數字經濟供給側改革文章。
過去20年互聯網科技的興起不僅帶來社會生活的變化,整個數字經濟也成為經濟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力量,數字經濟點亮美好生活從愿景走向現實。
但也并非沒有發展痛點,從消費端來看,盡管智慧零售、智慧交通、智慧金融、智慧教育和智慧醫療等形態數字經濟的出現,使得原來消費者被壓抑的需求得以更有效釋放,但更大的挑戰在于未來何時迎來服務消費的供給側數字革新。“當前醫療、教育等領域在供給端有很多瓶頸,這導致局部市場錯配長期存在,大部分時間都是供給不足的狀態。為此,我們要探索如何搞定供給側、解決供血不足的問題,促使互聯網價值創造進入了更為硬核的階段。”騰訊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李剛說。
——走出零和博弈,讓數據治理實現多元共贏。
數字社會,數據是第一資源。能否管理好海量資源,關系到能否實現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。但現實困境在于:在數據生產和使用及保護方面,各方利益訴求是有分歧的:個體一方面想充分實現網絡便利化,一方面想享有隱私保護,行業從業者更多是從技術、商業創新、平臺數據開放和數據競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,而國家則要兼顧數字經濟競爭力和跨境數據流動安全。在某種程度上,這是一個“三角債”難題。大量研究證明,不論是加強數據保護、抑或是放松保護,促進數據共享,都會對個人、以及整體社會帶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,這就讓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化。
“如何平衡好積極消極影響,并沒有一刀切解決方案,而是需要結合具體場景,更為精細科學地考量政策。“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王融建議,恰當平衡各方因素,更為精細科學地設計政策,讓監管干預、技術路徑、市場經濟動機等因素充分卷入,并能夠有效互動,才能夠更好實現數據治理多方共贏的目標。
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。科技向善,這不只是一個高尚的呼吁,更是一種落實的行動。告別“技術中立”,走向“科技向善”,未來這一價值理念如何進一步為人們所接受并成為行業標準,在產品轉化方面又將有哪些創新成果出現,都有很大想象空間。
科學求真,技術向善,數據有度。過去你我已經見證,未來大家共同期待。
作品來源:人民網-科技頻道